5月14日,2016“一带一路与自贸机遇前瞻论坛”在西安成功召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全国“流通G20+”联席会专家组成员汪鸣受邀出席并发表了《中国内陆地区产业与物流发展战略问题思考》的主旨演讲。
汪鸣指出,“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将来的主战场就在中西部,我们从西部大开发到中部崛起的规划实施将近20年,到现在为止终于迎来一次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以下内容根据汪鸣发言部分内容整理编辑:
十三五规划建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将来的主战场就在中西部,我们从西部大开发到中部崛起的规划实施将近20年,到现在为止终于迎来一次非常好的发展机遇。为什么说现在才迎来这个机遇,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
一、发展外向型经济建设
中国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或者我们叫释放人口红利来获得发展,这个发展的路径主要是在沿海地区,通过出口产品上附加劳动价值,我们获得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机会,这是发展外向型经济。
二、发展内需型经济建设
随着200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迎来了内需的爆发式增长,这个无论政府官员还是企业家,都必须要很清醒的认识到问题,如果认识不到这个问题,想抓住下一轮的发展机遇就很困难。沿海发展是在外向型的带动下获得的,一方面是劳动力,另一方面是沿海地区生产产品的全世界范围覆盖。沿海地区通过这两方面的带动,它的物流效益是最高的,物流成本是最低的。我们在第一轮的开放中,内陆地区也做了很大努力,但努力了半天出口额一个省能达到100亿美元就很了不得;在东莞随便一个镇都可以超过这个数,这是由产业的空间格局和物流系统效应决定的。那如果下一轮我们的发展如果是内需的扩张,是14亿多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那我们的产业应该布局在什么地方,我觉得这都不需要再做更多解释,因为放在中部地区进行生产、流通的组织,它的效率是最高的成本是最低的。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具体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像武汉、郑州、西安包括乌鲁木齐、兰州,一定是未来10—15年的国家战略的重要节点。内陆地区要抓住战略机遇,我们就不能简单的重复沿海地区主要靠土地资源,靠要素投入的模式,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沿海也具备反向辐射内陆经济的能力,我们需要将产业和物流紧密衔接,形成一种融合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融合在互联网+的大技术背景下,在这个大的产业创新背景下,是完全支撑内陆地区在更高的水平,更高的起点上来进行产业发展和供应全国消费的覆盖。
内陆地区需要从自贸区的概念跳出来,需要从怎么扩大开放通过区域和产业双轮来驱动,打造内陆经济的增长极和内陆经济的增长点,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有新加坡、迪拜、韩国等经验,但我们能借鉴的主要是两个:
一是在产业发展上要经过精心的策划,比如西安陆港将来到底是什么样的形态,这需要在八年探索上进行归纳性的总结,总结过去的失误同时坚持正确方向;再一个是植入未来符合国家战略的产业,来形成我们的产业体系,这是一个经验。
第二个经验是充分发挥所在区位的辐射优势和条件,把这两个结合起来,我们才有搞规模经济的可能。现在经济不管说是“互联网+”模式还是创新的模式,最终都逃脱不掉规模经济的基本规律,没有规模说的再好听的概念都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我们需要规模,需要在规模的基础上达到超额利润,这是我们需要去解决的,我不多说,包括上海、天津、福建、广东都在做。这些自贸区我也不止一次的去看,看完了回来不轻易去评说,因为在试验阶段的评说并不合适,但我觉得搞自贸区最大的问题在观念上。另外一个大的问题是对现代产业,依托产业链来打造产业集群的运作规律,我们还处在初级的阶段。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要建设自贸区,难度很大。从国家的层面来讲风险也很大,这也是国家在这么多城市申报自贸区的情况下砍掉了很多,说缓办,实际上是对于以操作传统模式的人来搞自贸区的信心不足,实践也说明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
而十三五要形成区域和产业的双联动,就意味着经济要素需要在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地区之间来进行组合。这种组合没有成本作为支撑很难实现,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供应链管理的支撑,物流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国家对物流的地位是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我们做物流的人从来没有这么扬眉吐气过。但拿到了战略性和先导性,又怎么发挥战略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根据“十三五”规划要求汪鸣给出以下建议:
一、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发挥物流业核心作用。
物流是帮助实体企业降成本,不是只降我们的仓储费用,帮助实体企业降成本就意味着我们要建立全新的基于供应链的产业模式,这是国家必须要迈过的槛。
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
基础设施及专业细分物流将成为重心。这里面既包括设施又包括系统。
三、需要进一步开放商贸物流市场。
包括对国内的开放、国际的开放也包括打造国际市场的开放程度,这都是开放,我们不能狭隘的说开放就是我们这欢迎别人来,不考虑去别人那里去,现在实施的是双向开放政策。
四、加快多领域互联网融合发展。
组织实施“互联网+”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及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类创新。要形成新的模式,来适应这种开放,适应这种生产性企业的服务。
五、国际性综合交通与物流枢纽建设。
优化枢纽空间布局,建设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提升全国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水平。加强中西部重要枢纽建设,推进沿边重要口岸枢纽建设,提升枢纽内外辐射能力。
六、中部地区交通与物流发展。
要构建一个适应中部地区布局产业满足内需,辐射国际的交通系统,并且要构建一种可以多模式选择的路子,所以在去年我们8月研究通过的物流业和铁路的纵横规划中,把原来的四纵四横扩编到了八纵八横。
七、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
低效率物流产业将被逐步淘汰。基地建设有利于聚集产业,支撑发展。比如西安国际港务区就是这样一个基地建设。
八、建设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统筹发展多种交通方式。来实现跨区域之间产业和区域联动所带来的大量生产要素,产品的流通需要,并且是立体性的,要多种方式选择,立体是克强总理坚持要加的词,他说我们不能靠一条腿走路,在两个点之间不同产品对不同效率需要的情况下,来提供公路、铁路、水运等方式。
九、物流业也要走出去,步伐需加快。
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
十、“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建设加快。
加快产业布局、产业链接的最优化。
十一、港澳物流发展高端化。
推动融资、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继续抬深港澳的地位,特别是香港近两年的形势变化,说明香港也面临着阵痛,国家也很关注。
十二、交通运输环境进一步改善。
主要通过十大工程来引领改善。包括: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四沿”通道、民用机场、港航设施、城市群交通、城市交通、农村交通、交通枢纽、智能交通。希望在2020年前后使中国交通能最终实现现代化。使中国的交通走向世界的前列!
中国内陆地区产业战略布局大背景
在前面我已经做了大铺垫,我想在这里再做一下梳理,让大家更清楚我们现在制定的一些国家战略和政策的大背景是什么?或者说它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中国要搞“一带一路”?现在很多人理解是因为我们从海上辐射量达到极限,所以需要从内陆辐射。其实不然,内陆并不是一块新的开发地,因为内陆的产品通过海上也是可以辐射出去的。那我们在中西部地区向中亚、西亚、南亚辐射,企业想获得发展它的道理在什么地方?这个道理要不讲清楚,再去讲一带一路时就会把它的战略目的矮化,所以一带一路建设并不是开一个班列到哈萨克斯坦、西欧就在搞一带一路,也不是我们投点钱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参与交通设施就是一带一路,这是很狭隘的理解。因此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有两个背景需要跟大家分享。
第一,我国的经济增长区间将处于波动下行通道。
曾经有个领导说企业在当前困难的情况下要抱团取暖,等待春天的到来,我的观点是您等的春天不会再来了,我们等的是新的春天,是高效率的、是产业链被有效串接起来。是在产业链被有效串接起来的基础上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春天,而这个春天是以高附加值来获得回报的春天,所以国家就是围绕着这么一个大的战略方向来进行的相关工作,比如说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就是我们要提高整个经济运行效率,提高经济整体参与国际竞争能力,而不再是单一的将产品低成本去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战略性转变。这种转变需要缜密的思考,而不能轻易摇摆。但现在大家发现我们在具体做的过程中还是有些摇摆,一发现经济降的多了赶快砸钱去拉,又回到原来的老路,包括在座的企业也是这样,因为原来的模式让大家挣的盆钵满盈,现在突然有人把盆拿走了,你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自然又会去买一个盆回来搁在面前,想继续往里面装原来那模式下能赚到的钱,结果发现亏了原来买盆买钵的钱。这能够理解,但我们也必须站在更高的视野上来看这个问题。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即人民币国际化之后的问题,到底是会持续升值还是会持续贬值,只有把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人民币绑在一起来谈才有意义,如果不转型,空泛的谈人民币的升值和转型,那是操作汇率,这在国际上是很困难的。就如我们刚刚受到一个的挫折,欧盟不给我们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没有把两者结合,我们要形成一种结合,这是第一个我们需要认识的。第二,在这个背景下,速度不可能再达到原来的高度,我们可能会很长时间在5—6的空间范围内波动,但如果2020年中国实现全面小康,走进中等发达国家5—6的增长率,如果我们是全产业链的、全产业集群参与竞争的话这个数字依然很恐怖,所以不能用转型的五点几和非转型的十点几来比较。
第二,改变趋势的四大路径和三大支撑。
四大路径:
第一、释放政府改革红利。
我们第一轮发展释放的是人口红利,当然还有其他相关要素。比如土地,刚才我下来跟签约的企业说到好多城市,这些企业代表就表示我们很想投资,但这些城市已经没有地了,所以我们过去靠的是人口和生产资料的红利,那这一轮我们靠的是政府改革,包括成立上海自贸区和后续的天津、福建、广东等地,其实都是在释放政府改革的红利,政府要从过去直接参与经济活动政府来引领经济活动,转向政府为经济活动保驾护航。这实际上就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系。
第二、产业和区域的双驱动,培育新的区域增长点和增长极
从研究的角度来讲,对于它研究层面的认识,即释放了红利该干什么,那就是实现产业和区域的双驱动。一带一路解决的就是中国和国外的区域和产业联动,靠的是要素投入。主要是在一个点上发展产业,继而转向靠合作靠产业链的经济,就要加强区域和产业合作。一带一路也是解决中国和国外的产业合作问题,那为了解决中国和国外的产业合作,我们就需要解决国内省和省之间的产业合作。原来一个省的经济发展非常独立,它的政策纲领、产业发展、投资行为都局限在一个省的内部来进行,所以现在我们需要加强省和省之间的合作,在这一点上,国家用的是长江经济带来探索省和省之间怎么突破经济合作的瓶颈,这里面包括区域之间的合作,包括在产业链上进行合作。
这两个层面的合作是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所谓区域经济增长点实际上就是说我们要找到能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方向。所谓增长极就是在省和省之间的合作满足内需需求过程中,我们在中西部地区培育类似于沿海城市或者上海、北京、天津这种超级城市的过程,所以区域和产业的双驱动,这是现在所有政策的立足点也是最后的归宿。关于这一点,很多企业过去都习惯于在一个点上进行操作,比如深圳的企业惯常于在深圳发展,上海的企业惯常于在上海发展,现在这些企业需要走出来,走到中西部,满足内需的主战场来发展。而国家布局战略的调整我需要表达的一点是中西部确实迎来了机遇,但在机遇面前怎么进行产业体系设计,怎么进行产业链设计,怎么在产业体系和产业链的基础上扮演一个国际国内双向辐射的枢纽,在这一点上西部面临的困难很大,第一、我们没有经历过沿海地区向外开放的国际化过程。第二、我们没有经历产业的规模化扩张,产业规模扩张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我们自身并不清楚。在这两个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我们要干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确实难为了中西部这些地区,确实风险很大。所以风险就在于我们既不会开放也不会规模经济,我们一上来就要搞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对我们的考验太大了。
第三、“走出去”新战略下“一带一路”战略
为什么单独把“一带一路”拿出来说。从现在的一般性理解,一带一路是我们要开拓一个陆上的通道,跟海上的通道联合起来,进一步扩大开放,大家自然的按照我们改革开放38年的经验,自然理解成我们要把西安开放,开放完了西安也做很多的产品卖到国外去,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为什么一带一路政策出台后我们就能走出去?这个道理需要我们进行思考,而我觉得需要思考的是内需问题。一带一路近期看是中西部地区扩大路向开放的政策,远期来看是一个通过路向来获取我们需要的满足建设全面小康获得资源的过程,这个资源大部分就是消费品。这个消费品怎么组织进来,怎么向全国去分发,就像美国进口产品主要是通过美东和美西的港口进来跨越铁路进行全国分拨,通过一带一路海上进来和陆上进来,进行两端辐射。所以一带一路将是引领中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核心战略,其他战略其实都是为这个战略服务的,道理就在于此。一带一路的机会在于中国获取国际资源、国际产品,满足内需的过程中要进行重新产业布局洗牌和重新的包括贸易和物流在内的节点组织过程,西安八年抗战,到现在这个时候,我觉得开始见到曙光,道理也在这里。西安是战略的重镇,武汉是、郑州也是,我觉得将来第二轮的国家发展中超级城市一定在这里面产生。
第四、供给侧的结构改革下新的宏观调控
既然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这个,那就不能延续原来的产业布局路径和产业发展方式,要对原来的产业路径和原来的发展方式进行彻底调整,这个调整的过程中就需要去掉一部分落后的产能,需要布局满足未来高水平需要的高端产能,所以实际上是产能的空间结构调整问题,还有一部分需要在国外进行产能的建设,为将来向中国输送产品提供服务,这一点如果认识不到,我们可能会错失下一轮的发展机会。
三大支撑
这四个路径都指向一个核心点:消费。所以三大消费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支撑,这个消费是指内需的消费,因为内需是未来引领我们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怎么进行消费导向的供给创新,这就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要点,因为供给不是说供给多了要改,我们要按照未来新的需求来进行供给的创新性改革,所以说一带一路是牵引,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是核心,是将来一切政策的产生点和派生点。
(注:本文根据汪鸣论坛演讲速记稿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6区18号楼B座11层 电话:010-83673352 京ICP备050040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132号 中国物资储运协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友汇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