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知名的经济学家和著名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在宏观经济、产业政策、民间投资以及房地产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同时对物流也有着深刻见解。在当前经济趋势下滑,宏观经济走势异常复杂之时,马光远对此有何见解呢?在2014年第十二届中国物流年会现场,马光远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就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走向以及物流业发展等问题直抒己见。
“过度关注GDP增长是一种短见”
当中国经济的增长奇迹被无情地划上休止符的那一时刻,对于倚重GDP高速增长的企业和一些人来说忧心忡忡,感到寒风已在各个经济领域吹起。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在加大,一季度GDP增长7.5%,二季度GDP增长7.4%,三季度GDP增长7.3%,呈逐渐下滑趋势。三驾马车之一的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只有16.5%,创下14年以来的最低;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行业之一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仅13.2%,已经连续7个月回落。
宏观指标下滑幅度之大,超出了人们的普遍预期。可以说,这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最差的表现。
在新的格局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下滑?一些人潜意识里认为当前GDP7.3%或者7.4%增长是不正常的,正常的增长应该比这个高。而在马光远看来,以GDP增速看待中国宏观经济是一种短见。
马光远认为,传统倚重GOP的思维要改变,要以新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我们如果对GDP的增长寄予了太高的期望,会导致全社会将这个数字的增长视为压倒性的任务,从而形成“GDP崇拜”和“唯GDP论”。
马光远说,未来中国经济很多指标可能会比2014年的指标差,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后表现出来的正常反映。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变局,如果对中国经济的思考仍然停留在‘中国GDP年均增长2位数’这样的思维模式,会对中国经济的预判产生错误的判断。”对于那些希望中国GDP回到8%以上甚至9%、10%的人,引领企业发展往往会犯战略性错误。因此,对经济数据做出正确判断,转变思维,改变应对策略,才更为重要。
对于中国近代史,“落后就要挨打”已成为共识,同时也成为我们加速发展的意识形态支撑。然而,今天社会正在发生变化,我们也应该对速度的崇拜进行反思。对于国家或是企业的决策层而言,如何深刻领会“新常态”至关重要。转化思维,沉着应对,适应新常态,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将是未来几年每个企业、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对于“新常态”,马光远认为,“2010年,中国经济总规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后,我们就认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一定不同于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也不完全同于过去30年。对于这样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描述概括为‘新常态’”。
GDP7%的增长数字是不是证明中国的经济很差?对此马光远解释说,“目前我们最大的风险不是经济减速,而是不理解中国经济减速,不允许中国经济减速。”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已36年,发展速度一直较快,给人的印象似乎已经走了很长的路程。但今天,在讨论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时往往会有“中国现在走到哪儿了”的类似疑问,如何给出准确的时空定位看似很难,更多的时候是面对现实却难以承认。
一些人认为2010年以来的中国经济持续减速是周期性、短期的,是金融危机和内部因素所致,这些因素一旦消除,中国经济又将回到GDP8%的增速,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经济以8%的增速连续增长20年。
而马光远认为,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持续下滑是长期的、趋势性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反映,这种必然就是新常态。我们要适应未来新常态下的经济减速这样一种常态。
经济回归到自己的常态会是怎么样的一个时代?马光远说:“对于未来理想的规划,是到2022年维持7%的增长,2030年以前维持6%的增长,2040年以前维持5%的增长;按照这样的减速,中国经济未来30年仍然是黄金时代。”在他看来,中国经济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再也回不到8%,我们要忘掉8%这个数字,而企业要适应新时代,按照7%的增长来制定产业规划,企业发展战略。
曾经,中国的经济处在一种相对短缺的状态,因为短缺使得各个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现在,更多的产业是处于严重过剩状态,其中包括房地产、钢铁、能源等产业。
“如果说过去30多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无风险’,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风险则无处不在”,马光远提醒人们,未来关注的重点之一是防风险,对中国企业而言,会面临很多真正的挑战性的风险,跟过去完全不同,这是真正的新常态。
“过去的那些年,也许我们习惯了经济的快增长,但未来3到5年无疑将是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时段,我们看到的数据、指标会比现在所看到的更加‘难看’。”在马光远看来,真正的“冬天”来了。
2014年10月30日美联储退出QE,不仅意味着美国经济完全复苏,同时预示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新兴市场,可能面临着美国退出QE以后的巨大冲击波,这种冲击至少将持续3到5年。
“所以,如果还依旧梦想回到GDP8%的增速,抱怨经济的下滑,埋怨政府不出手,那将会无所作为,可能还会与新的机遇失之交臂。”马光远说。
“物流企业转型应由市场决定”
面对中国经济增速的持续下滑,过去30多年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在凸显和释放,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作为物流企业该如何面对挑战和机遇呢?
对此,马光远说:“当下的发展和过去的发展基本面完全不一样。过去十多年的GDP增长速度很快,而未来一定会减速。”马光远分析说,“未来经济中的各个产业版块做到一定规模以后如何向高端、专业化方向发展,适应新的大数据时代,而不是继续依靠规模,没有这个前瞻性的战略指引,包括物流业在内的企业会惨败。”
无论我们曾经以何种速度增长,无法改变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经济仍存在着两大短板。一是制造业大而不强,从规模上来考量每个行业,全球第一的都是中国,但从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我们又不是最强的。“我们的产业没有国家竞争力,我们的企业国际化程度非常低,这是我们与日本、韩国经济快速发展过后所不同的地方。”马光远不无遗憾地说,高速发展过后,我们没有出现像日本、韩国那种世界级的产业和企业。
与此同时,包括物流业在内的中国服务业也非常落后,马光远介绍说:“在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里,中国的服务业发展指数处于低位运行。”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第三产业的占比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了46%,但是这与全球服务业占比55%的数字水平还有一段的差距。而美国的占比更是超过了70%。
“物流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经济来讲物流是一个短板。首先,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过高。如果把物流看作一项费用支出,意味着“一块钱”的费用里面物流占的费用太高,而这正是我国整个物流没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标志。”在马光远看来,与我国制造业发展状态有着相似之处的是,我国物流业也是大而不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物流企业不多,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并没有形成一种大“气候”,整个产业的集中度并不高,现在的“大数据”、“物联”这些应用在物流里还没有落到实处,还都是纸上谈兵。
差距虽大,但这也正是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空间所在。一方面制造业有着从大到强的空间,同时服务也有从小到大,从粗放型发展向精细化发展的机遇。李克强总理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提出两大重要战略,一个是城镇化,另一个是服务业。“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就是围绕城镇化和服务业来做文章。”在马光远看来,制造业对中国来讲非常重要,今后制造业要做好升级,物流业则要做大做强。
物流业作为服务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今后用十年时间打造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这是物流企业面临的最大课题。
如何抓住这个十年发展机遇呢?对此马光远说,“现在物流的市场规模已经形成,包括占GDP的比重以及在整个服务业中的比重都比较高,但具有市场规模的物流业将面临着洗牌,行业在大浪淘沙之后并不影响市场规模,而规模化的效应会使一些小企业被淘汰出去,”在马光远看来,物流企业抓机遇要靠市场的开放,企业的创新。
马光远认为,物流业是有光明前景的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更是未来能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但目前我国物流整体的开放度与时代不契合,还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和开放政策。”
中国物流业的未来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通过竞争整合形成龙头企业使得大数据能够切实得到应用,资源得到充分整合与利用。“中国物流行业前百名物流企业的集中度能够占这个行业的80%,整体的物流成本一定会下来,物流现代化水平也就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马光远说。
中国经济的未来几年有着浓烈的双面色彩,一面是“魔鬼”,而另一面是经济实现蜕变、实现转型升级的最好的3到5年。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一心一意做好产业,真正抓住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对物流企业来说将是一场生死存亡的考验。对此马光远语重心长地说:“这样机遇,如果丧失掉,企业再想追赶将会异常困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6区18号楼B座11层 电话:010-83673352 京ICP备050040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132号 中国物资储运协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友汇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