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际刚:中国经济新战略、新动力和新能力
来源:国研网 | 作者:pro260dba | 发布时间: 2016-03-04 | 6703 次浏览 | 分享到:


    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未来的演变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既不能简单地以过去长期增速来推测当期,也不能简单地以当期增速来推测中长期。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我们必须预留足够的想象空间,甚至想象不到的空间。

  从国家战略部署看,未来五至十年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需取得明显效果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经济赢得长远未来的关键过渡阶段。中国能否跨越发展的陷阱和高墙,完全取决于自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效果。中国需制定出富有远见的战略,着力优化动力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实施五大经济战略

  制定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应将满足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新作为满足需求、由大变强的关键手段,通过协调来校正发展的不平衡,用灵活变化对创新和协调进行战略补充,从全球范围谋划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相应地,实施五大经济战略:

  ——需求导向战略。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经济发展要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核心,从体系、结构、布局、品种、数量、品质、价格、服务等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需求,使经济体系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吻合,经济结构与需求结构相匹配,经济发展与国内需求条件相适应,能力与需求质量相符合。针对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以持续提升的价值来适应、引导和创造需求。

  ——创新驱动战略。创新既是满足需求的重要手段,又是解决问题、应对挑战、提升效率和生产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实现从“依附跟进”到“跨越发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关键举措。应构建由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制度、产品、服务、流程、营销、品牌、市场开拓等组合的多维度多层次创新体系。

  ——协调发展战略。从经济发展最佳效率和效果的角度,完善和优化产业体系与结构,协调产业内、产业间、产业体系与外部的关联因素。如从产业各自分散发展向多产业联动转变,实现工、农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统筹国内和国际、城市和农村、民用与军工、基础和应用、实体与虚拟、重点与非重点、短期与长期;统筹产业与生态、环境、社会、贸易、宏观经济的关系;统筹传统、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统筹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发展等。

  ——灵活变化战略。发展不能墨守成规、机械教条、一成不变,应以灵活、混合、变化的方式去适应时代变迁、空间变化和应对不确定性,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根据实际差别化发展。“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做到“攻守兼备、内外兼顾、形式多样、灵活自如,游刃有余”。

  ——植根世界战略。中国经济要深植于世界的资源、生产、研发、设计、创新、贸易、流通、金融、运输、物流、营销、信息和知识等体系。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以高度开放和对外连接的国内市场,集结全球资源和要素,兼收并蓄,多元融合。构建多元化国际市场,分产业确定国际化战略和策略,既反映国内需要,又顺应世界潮流,“利他共生、共创共享、互利共赢、文化融合”,形成“中国与世界共同成长,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的格局。

  优化七大动力

  中国经济要赢得长远未来,关键在于持续优化动力结构。

  ——优化产业增长动力。企业层面,加快培育和发展新理念、新心态的新型市场主体;加快发展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快推动国企走效率增长道路。产业层面,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新产业培育、产业合理转移、提升产业集群水平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推动纺织、轻工、钢铁、石化、农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如产品升级、流程、功能、价值链升级等);实施创新驱动,发挥技术进步的力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消费服务、商务、生产性服务和精神服务等)和新兴产业。根据东中西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比较优势,推动地区间产业合理分工。

  ——优化投资增长动力。优化投资结构,如投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中西部铁路网、城乡物流基础设施、区域公共物流平台、互联互通等;政府投资更多投向基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研究、社会保障、教育、健康等领域;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运用财政政策启动民间投资需求,利用好居民储蓄;激发资本市场,提高全社会的投资质量与数量;通过适度补贴、融资便利和市场竞争性、自由性和流动性,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

  ——优化内需增长动力。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内生需求,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挖掘新需求,鼓励绿色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改善居民生活,构筑社会安全网以增强消费信心,提升隐性需求。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人口合理转移,将城市发展与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结合起来,建立规模优化的城市经济,发挥城镇化在经济增长、转移劳动力、资源合理高效配置方面的重要贡献。

  ——优化区域增长动力。按照“全面开花、多点突破、板块轮动、协同发展”的战略思想,在继续落实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同时,加快构筑以“交通沿线和物流大通道—物流节点城市—交通和物流经济带”为骨干依托,大力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珠江经济带和西江经济带。大范围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京津冀—环渤海—东北区域”一体化、泛珠三角一体化、大长三角一体化、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成渝一体化、海西经济区一体化等。同时,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的战略要求考核地区政府绩效,释放地区发展的能动性和活力。

  ——优化外部增长动力。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价值链、推进贸易便利化、推动贸易和地区一体化,增进与新兴经济体的合作,更大范围获得国际资源;加快与欧、美、日以及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广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推动全球治理新规则制订;培育跨国企业;加快完善海外投资法律法规,加强对外政策的战略规划和协调,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风险分担机制等等。

  ——优化制度增长动力。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建立统一的国内大市场;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定负面清单、行业准许清单、政府权力清单和企业失信清单。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减少政府滥用职权、腐败臃肿等现象;减少政府行政干预,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改善企业发展环境,降低交易成本,激发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活力,消除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全面发挥民营经济对增长的贡献;完善产业政策,从倾斜式产业政策向普适性和倾斜式有机结合转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积极的公共和社会化服务,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化教育制度改革,放宽教育服务的准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面向产业的教育、培训和人才制度。

  ——优化文化增长动力。一个国家的增长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的价值观。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强大的文化动力。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树立“平等、以人为本”、“开放、创新”、“开拓、进取”、“包容、责任”、“诚信、合作”、“绿色、生态”等社会观、伦理观和价值观,全面激发产业发展的持久内在动力。

  增强五种能力

  中国经济要保持稳健增长,需要增强五种能力,即增强中国连接世界的能力,增强市场资源配置的能力,增强开放的能力,增强政策有效性的能力,增强全社会协同的能力。

  加强中国与各国交通、通信、物流、互联网、信息、金融、文化等连接,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高效集聚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员流创造便利条件,为经济增长提供广阔要素保障。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提升中国连接世界的能力。

  通过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能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为经济增长提供长效机制。中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市场供求、价格、竞争、外部性内部化等机制,以便为经济增长创造适宜的“土壤”。

  增强开放的能力。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经略周边,布局全球。以出口带动产业发展,以进口促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中国工业化向纵深推进。中国对内对外开放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对内应消除各种地区间、部门间壁垒,对外应实现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增强中国的国际资源整合能力、人民币的国际定价能力、中国文化的国际彰显能力,提升中国的战略发展空间。

  增强政策有效性的能力。当前,中国的许多政策需要做出调整,以降低对企业发展的束缚,降低企业运行的交易成本,营造公正、公平、统一、开放、宽松、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天之道,利而无害”。政策有效性的增强,是要让政策成为助推中国经济的阳光和雨露,成为消除妨碍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手段。

  增强全社会协同能力。在全社会资源已经极大丰富,新科技革命、新产业孕育发生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大规模社会协同,能够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激活巨大的社会沉淀资源,实现联合联动联接,共利共营共享,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本文作者魏际刚,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近些年,参与了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多项重要文件的起草。2007年和2009年两次获中国发展研究奖一等奖,获2014年度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突出贡献人物


协会动态